栏目头部广告

银河系直径20万光年,光都要走20万年,人类是怎样测量出来的?

首页

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,有时会看到一条朦胧的白色光带横跨天际,这就是我们所在的银河系。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星系,包含了数千亿颗恒星和无数的行星、卫星、星云、黑洞等天体。它的形状是一个扁平的盘状结构,中心有一个明亮的核球,从核球向外延伸出四条螺旋状的旋臂。我们的太阳系位于其中一条名为猎户臂的旋臂上,距离银河中心大约2.6万光年。

人类是如何知道银河系的形状和大小的呢?我们还没有离开过太阳系,也没有从外部观察过银河系。事实上,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,需要借助各种观测手段和理论推断,才能逐渐揭开银河系的面纱。

在古代,人们对银河系并没有清晰的概念,只是将它视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现象。不同的文化给它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寓意。例如,在中国古代,人们称之为“天河”或“银汉”,认为它是天帝和嫦娥之间的爱情故事的见证;在古希腊,人们称之为“银河”,认为它是大地女神盖亚***汁溅落而成;在北欧神话中,人们称之为“彩虹桥”,认为它是连接阿斯加德和米德加德的通道。

这些传说虽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,但并不能反映出银河系真实的本质。直到17世纪末期,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,人类才开始对银河系有了更深入的探索。

最早使用望远镜观测银河系并发表报告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·伽利莱。在1609年,他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了银河系中一小块区域,并惊讶地发现了数千颗肉眼看不见的恒星。他写道:“我发现了一种奇妙而惊人的现象……那些我们以为是稀薄而均匀分布着微弱光芒的云雾,在望远镜中却变成了无数颗密集而明亮的恒星,它们的数目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”

伽利略的观点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,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。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,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改进和更多的观测数据的积累,人类对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和运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例如,英国天文学家威廉·赫歇尔在18世纪末期,通过对银河系不同方向上恒星数量和亮度的统计,推断出银河系大致呈一个扁平的椭圆形,而太阳位于其中心附近。这个结论虽然不够准确,但是开创了银河系结构研究的先河。

望远镜虽然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更远的恒星,但是要想测量它们距离我们有多远,还需要借助另一种工具:光谱仪。光谱仪是一种能够将光分解成不同波长或颜色的仪器,通过分析恒星发出的光谱,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,比如恒星的温度、化学成分、自转速度等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信息就是恒星相对于我们的运动速度。

这是因为光谱中有一些特征性的暗线或亮线,它们对应着恒星中某些元素吸收或发射光线时产生的特定波长。当恒星相对于我们运动时,这些特征线会发生位移,这就是著名的 多普勒效应 。

如果恒星远离我们,特征线会向红色方向移动,这叫做 红移 ;如果恒星靠近我们,特征线会向蓝色方向移动,这叫做 蓝移 。通过测量特征线的位移量,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恒星相对于我们的速度。

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,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。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,从古代人对银河系的想象,到望远镜揭示了银河系中恒星的存在,再到光谱分析揭示了银河系中恒星的距离和运动,再到射电望远镜揭示了银河系中气体和尘埃的存在。这些观测手段和理论推断让我们逐渐揭开了银河系的面纱,让我们知道了它的形状、大小、质量、结构、动力学等特征。

标签:
文章详情页广告

随便看看

这是广告